公告栏
最新新闻
点击热门新闻
日本制造的品格
阅读次数:正在读取 /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7-11-30 /【字体:

 

    日本制造”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的广度、深度与品质厚度,可以说与三种因素有关:职人精神,生产组织方式与经营理念。
    第一,日本工业技术背后有着特定的精神传统,即“职人精神”。这是一个日语中的说法,相当于craftsmanship,特指产业革命以前的基于手工的生产方式。“职人”则大致相当于具有独特技术绝活的“工匠”。众所周知,手工业的最大特点是,制品与制作者的人格有着高度的关联。或者说,作为人格的某种溢出与固化,商品呈现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某种活泼的关联。或者再换一个说法,“职人精神”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精神”,它以职人的全人格为赌注,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是一种相互承认的精神结构,在今日日本的国内生产与市场活动中,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种全人格的、旨在提高产品物理品质与精神品味的制造业主体人格结构,可以说是日本从传统继承的最大遗产。与“职人精神”并行使用的日本固有语汇“制作”(もの造り),反映的是同样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与“职人精神”具有某种所谓的日本特色相比,那么它的生产组织方式,则有更多的普世性,因而为更多有梦想的民族与企业家所关注。这种要素的代表就是日本企业如日中天的1980年代广泛流行的“丰田生产方式”,它彻底贯彻了节约、高效的科学精神。
要强调的是,日本企业强调的节约与高效,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贯穿于所有企业人员的心志状态或精神气质(近似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ethos)。对此,日本著名的经营学家藤本隆宏在其《日本的制作哲学》一书提出的“基于磨合的生产方式”可资说明。
    藤本所说的“基于磨合的生产方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产品设计思想”,不但要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协商设计思想与产品制作,还要求与企业外部的各种配件供应商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实现产品的制造。这意味着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发明与使用、零部件的具体制作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产品设计思想”,在日本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高度结合在了一起。日本企业之所以注重研发,与这种生产方式时刻向相关制造商提出高标准的产品或新商品要求有关。
    与这种生产方式相对的是“基于组合的生产方式”。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有机的相互适应与调节,那么“基于组合的生产方式”就是一种近似于机械拼装的产品制造,或者说就是“组装”。在这种“组合”生产方式中,产品或者受制于生产商“设计思想”的陈旧与落伍、无法及时使用最新近的技术发明,或者受制于市场上现有的零部件或材料等无法支持“设计思想”的实现,很难达成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即便二者整体上偶然达成了某种形式上的最佳匹配,某项零部件在设计或制作上的短板,也将让产品的品质大打折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抱怨一些产品小毛病不断,就是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只有作为软件的“产品设计思想”与作为硬件的各种零部件高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消费者才能获得最高的体验——这种体验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显然创造出了全新的消费与市场。稍微抽象一点说,这种“产品设计思想”旨在对人性的某种“开发”。如果企业时刻如此以人为本,我们很难想象它的产品无法获得消费者与市场。
    第三,日本制造的另一重要要素就是“经营理念”。无需说,经营理念这个说法如今如此普及,几乎成了陈辞滥调。市面上也可多见介绍日本企业“经营理念”的书籍。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理解了“经营”的本意?这个词是否只是指企业的运营与管理?这自然不错,只是它把本质问题进行了扁平化处理。
    在日本的权威辞典《广辞苑》中,“经营”这个词的第一个含义是“竭尽全力办理某种事情,花费工夫悉心建造房屋等”,它构成了由此衍生出的其含义的基础。显然,在日本的语义中,这个词首先让人想到的依然是某种人格——一种尽心竭力、甚至是苦心孤诣的面对事物的状态。
    其实,这并非是日语独有的语义,而是源于中国的古典说法。比如《诗经·大雅·江汉》篇中就有“经营四方,告成文王”的说法,表明这个词最初应用于最高的人类政治事务,即统治与治理。这种意义上的“经营”显然需要试图励精图治的为政者主体的全人格的投入。由于日本进入现代社会的渐进方式,词语语义的扁平化进程缓慢,其古典含义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留。因此,这种意味着某种精神的“经营”一语,自然会唤起当事者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如此说来,我们必须在日本特殊的企业家精神的意义上,理解日本的经营理念。
    在日本的企业中,经营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理念。换句话说,它首先不是为实现利润与谋利的现代商业意识形态。这里的“人”包括两类:一类是企业从业人员,在这个方向上,日本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将企业塑造为如家族般的“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即是否获得消费者承认,是关系所有人饭碗的大事。日本企业有名的“年功序列”——基于入社时间长短的职务与薪资晋升规则——制度,正是家族内部辈分与权威关系的某种拟制。在这一理念中,通常容易达成上下一心的纯然状态。前面提到的“基于磨合的生产方式”,其根本思想依然是源于这种家族内部相互协调、相互扶持的生活理念。
    第二类就是消费者。在日本产品的设计者——如前所述,它不是指特定的生产个体,而是整个生产体系——看来,“让消费者满意”尚无法构成他们的原动力。这是因为,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如果制品做不到“让消费者满意”,那就意味着企业行为的完全失败。换言之,“让消费者满意”这个说法只是底线。
    那么,这个关乎消费者的真正经营理念究竟何在?依据本文的脉络,这里可以指出两点。其一,它是指对消费者的尊重。它表现为“让最挑剔的消费者满意”这样的设计思想上,与日本文化论中提到的日本人对“完美主义”的信仰有关。不管怎样,这种设计思想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者的抱怨,却是地地道道的事实。其二,它是对与消费相关的欲望的创出。一件工业制品在外观设计与工艺上让人赏心悦目,在功能使用上让人轻松愉快,甚至乐此不疲,这可以说是对消费者尊严的究极尊重。这种想法并非有何高妙而言,仅仅意味着它对人性的顺应而已。
    无需赘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与迅速崛起,并在1980年代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与上述日本企业的经营理念、亦即日本的企业家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微观局面上很容易观察到,比如,在中国正在取得成功的一部分企业及企业家身上。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消费者在使用日货时,所体味到的或许远远超过了许多评论家口中的“实用功能”。

    源于:深圳质量协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