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杰:人格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阅读次数:正在读取 /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8-05-16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回顾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发现,马克思不仅很好地解释了世界,而且还很好地改造了世界,指导一些落后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马克思的人格力量激发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用理论的逻辑解释了世界,用实践的逻辑改造了世界,还体现在他用他的光辉人格激发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是一个有人类情怀的人,他终其一生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人类解放,早期从人道主义探讨了“自由自觉的人的复归”的共产主义状态的实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证了“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状态;《共产党宣言》憧憬了“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的“自由人联合体状态”;《资本论》则详尽论证了“两个必然”的必然性。
为了探求人类解放,马克思曾被多个国家所驱逐,曾经饱受生活贫困,乃至于有三个孩子在贫病交加中相继死去,尤其是伶俐可爱的小埃德加尔的去世曾使马克思夫妇痛不欲生。但这些都没有改变马克思的初衷,他坚定地以人类解放为使命,他曾经戏称自己作为一个“最没有货币”的人在研究“货币”。
党的十九大强调,共产党人要“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共产党人应该有一种把事业看做比生命还重要的担当和情怀,应该不忘初心,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那里吸取精神力量,砥砺前行,继续奋斗!
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生机活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并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了科学,列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成功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贫穷落后的俄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革命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革命后的苏联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如何在俄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为此,列宁曾经提出过新经济政策,但斯大林后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走出了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有其合理之处,它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的一极,战胜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这最终导致苏东剧变,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了。
纵观苏联的发展,我们发现,苏联对贫穷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它最终没有成功,没有科学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更多地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开放后,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走出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贫穷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活力。
这一判断还在越南、老挝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一定程度的佐证。这两个国家也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他们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都实行了“革新开放”,走出了一条把马列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越南和老挝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可以说,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贫穷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
在“1·5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的更深、把的准。”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的成功根源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想实现进一步的成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马克思主义建构了中国特色革命、建设乃至日常话语
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我们曾尝试过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但均被历史的实践所否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革命话语,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又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为核心,以“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概念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日渐提升,很多国际友人开始习惯于用中国的话语来理解中国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提升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还表现诸多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绝大多数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经习惯于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话语已经成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娴熟的分析工具。在日常生活领域,包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辩证分析”“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等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人民群众说理的日常语词;“党员”“干部”“群众”“组织”等话语已经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语言;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建军节、党的生日等节日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成分。马克思主义话语不仅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人们的语言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源于:人民网(作者:李永杰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