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7日讯 (记者 苏兰) 为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企业质量品牌核心竞争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质量协会、山东省经信委新技术推广站承办的2014年第一期质量标杆经验交流专题会7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成功举办。在此次会议上,沙南生司长提出要充分发挥质量标杆引领作用,全力打造质量品牌核心竞争力。
沙南生说,质量标杆活动是2012年正式启动的。3年来,在中国质量协会精心组织下,各地质协系统和经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围绕发挥优秀企业的榜样带头作用,营造“树标杆、学标杆、超标杆”的质量改进氛围,持续提高质量管理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质量标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的“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中,质量标杆活动是一项重要内容。经过推荐、遴选和专家评议等环节, 30个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被树立为2014年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按照计划,今年要举办5期全国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学习活动。
提高质量水平是民族富强、改善民生、获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沙南生说,质量是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保证。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提高质量水平是促进民族富强、民生改善和获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沙南生举例说,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戴明博士在其著名的《提高质量的连锁反应》理论中指出,“提升产品质量,将帮助企业以较好的质量和较低的价格争取市场,达到持续经营,提供更多就业,促进民族的繁荣”。上世纪50年代,德国实施“以品质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国策,使德国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美誉为德国企业带来丰厚的附加值。上世纪60年代,日本实施了“质量救国”战略,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用了20年时间,从战后废墟跨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政府在论证“质量振兴法案”时提出,“若想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获得质量领域的领导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经济上的成功取决于质量”。
通过提升质量品牌促进经济发展也不是国外的专利,中国工业发展经过两次调整,这两次调整都是把质量品牌列为重要内容,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是1961年到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确定了“先质量品种、后数量”的方针。邓小平同志主持拟定的“工业70条”中,提出“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为中心”。第二次调整是1978年由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提出把品种、质量作为整顿企业的标准之一。
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质量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质量、培育品牌是大势所趋,是强国富民、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
我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现状亟待加强
沙南生总结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26.30, 0.30, 1.15%)以后,我国制造业总体实力持续提升。据世界银行[微博]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为2.3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
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其中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在欧盟RAPEX(非食品快速预警通报)通报的产品召回各国所占比例中,我国出口的产品长期处于问题产品数量的首位,2013年更是高达59.25%。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通报的召回产品各国所占比例中,我国连续三年上升,2013年高达62%,也是首位。以汽车产品为例,2013年自主品牌汽车的百辆车问题数是212个,国际品牌汽车是117个,制造质量提升迫在眉睫!
质量是效益的源泉。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02.9万亿,主营收入利润率为6.04%。工信部委托中国质量协会开展的第二次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工业企业质量损失率超过1.2%,相当于损失了企业利润的20%。
与此同时,沙南生分析说,在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不高、员工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质量管理方法应用的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产品质量,更是损害着我国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从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制造业强国发展看,都经历过这样阵痛期,都是通过抓质量、做品牌、构建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力,进而成为制造强国、经济强国。因此,提高工业企业的质量水平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项必须做、现在做、坚持做的艰巨任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从四个方面推进质量管理工作
沙司长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始终把推动工业企业质量提升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策划实施了一系列推进质量工作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总体上看,重点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把质量品牌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工业经济如何发展?
近来,我们了解到,很多企业介绍说主导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30%、40%甚至50%,这当然是好现象,但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继续发展。
这个问题也不复杂,第一是拉动需求、创造需求,扩大需求总量。第二是提高满足需求的程度,提升附加价值。
工业转型升级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战略举措,其核心正是要提高工业企业创造需求、扩大需求、满足需求的能力。
在这个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市场是主导,政府是引导,各自有各自的定位。政府的政策引导,主要功能是给政策、创环境,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并进行公平交易的环境。归根到底,这还是外因。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发展的好,企业必须做好三方面,一是紧盯市场,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服务,二是要以讲求诚信为基础,提高产品实物质量为核心,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为导向做好质量品牌工作,三是不断总结、提炼、改进,融合出一套与市场竞争需求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系。以提升质量品牌作为促进工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完成转型升级。
其次是完善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法规、标准和社会环境是企业提高质量的重要驱动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目前,我们正积极组织实施《工业产品质量促进条例》的立项研究工作;配合相关部门逐步制订或健全产品安全、产品担保、产品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以法治的力量,政策的激励,市场的调节,推动产品质量发展。
在支持供应商管理、航天双归零的方法的标准立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可靠性、供应商管理、双归零、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品牌培育等)等方面的标准制订、修订,以标准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第三是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
质量标杆活动是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重要举措,受到企业普遍欢迎。今年,工信部科技司委托中国质量协会等相关部门搭建质量标杆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和微信平台,建立国内外标杆企业案例库、先进指标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开发培训教材和应用软件,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试点,引导企业自愿自主应用,形成促进质量改进的良性环境。
国内外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应用适宜的、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
事实上早在在2009年第一次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水平很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改委、税务总局和质检总局等7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工业企业深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若干意见》,通过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质量协会、行业协会、技术支撑单位的持续推进,2013年第二次全国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等8种质量管理方法的企业比例,比2009年提升了21.6%,我们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效果已经显现。
第四点是,充分发挥协会和技术支撑等机构作用,走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道路。
众所周知,协会是联系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纽带,技术支撑机构是政府部门如何引导企业的智库,两者对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诉求均有很好的把握,是工业部门推进质量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工信部依托行业和技术支撑机构开展“质量兴业”、“质量标杆”、“品牌培育”、“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调查”等多项活动,发挥了良好的组织、技术支撑作用,成为政府推进质量工作的得力助手。同时还帮助一些优秀企业在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了很多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例如航天的“管理、技术双归零方法”、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电子五所总结提炼的”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TSQ?)”等。这些方法理念先进、方法科学、措施易行、效果明显,是我国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积累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值得在适宜的行业、企业大力推广。希望协会和技术支撑机构继续发挥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深度总结、提炼和推广这些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我国质量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大家知道,今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工业企业时做出重要指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不仅强调了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更为工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质量标杆活动,要落实三个转变的精神,更好地为三个转变服务。
山东省经信委、青岛市经信委、中国质量协会、山东省新技术推广站为本次交流活动做了精心策划,交流经验和举办讲座的代表和专家也都做了认真准备,为大家创造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的环境。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相互学习。也希望大家把适合自己的经验带回企业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挥这些经验的作用和价值。
沙司长最后总结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希望广大工业企业更广泛地融入到工业质量品牌建设中来,不断提升质量,培育品牌,为加快打造工业强国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