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实践
阅读次数:正在读取 /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9-07-17 /【字体:大 中 小】
杜文静
谈起读书,没有人会否认它的必要性,因为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依我看,读书贵在学以致用。
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指人如读书即会有风韵,富风味。味道乃是读书的关键。通过阅读,我们可从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积累经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修炼心性,潜移默化地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意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副劝勉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勤学”,那么下联则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如何读书,东坡先生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一主张则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治学方法。当然,这个博也不是说见书就读,而是要有所选择地汲取书中的精华,积以时日,不断充实自己,在运用时才不会“方恨少”。
喝牛奶长出牛角是不对的,变成自己的肉和筋骨才是目的。读书亦是如此,如果单纯地为追求读书数量,不注重读书质量,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书,那是自欺欺人。因为“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求真理,启迪智慧”。做学问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唯有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格物致知,方能达到学习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的成效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学习实践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若不是为了心智进步而读书,那就毫无乐趣可言。如果在他放下书本时,好像是从一个噩梦中苏醒一般,可以说,他除了可说一声已经读过这本书之外,并未得到什么益处。凡是出于勉强读书的态度去读书的,都是些不真学的人,如果是意在为培植面目的可爱和语言、内容的有味而读书,照着黄山谷的说法,方可算做真正的读书。因此,味道乃是读书的关键。而这个味道的前提是静心,因为心不静就等于一无所有。我们在读书时必须养成对文字深入钻研的习惯,要一点一滴、字斟句酌地弄清每个词的确切意义。一个人如果静不下心来,即使把整个国家图书馆的藏书读遍,仍旧是个“不通文理”和缺乏教育的人;但一个人如果仅把一部好书一字不漏地读上十页、二十页——也即是真正精确透辟地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一位受过教育的人。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读书如果不是用于指导实践,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成了真正的“书呆子”和“书橱”。毛泽东说:“读书是一种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在实践中去使用和检验书中所讲的道理,那就是读死书了。“纸上谈兵”的赵括,食古不化,以致兵败国衰;“自幼熟读兵法”的马谡,也在街亭败于教条。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这实在是一个很难回答的话题。所谓“弦外之音三百曲,几声听真心自明”。只有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灵活掌握,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起到读书的作用。朱永新老师在他的《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文中如是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它的阅读力量。”据此我们不妨断言:夯实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弘扬和笃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阅读。他的这一定论,既是“书香中国”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构筑中国梦的物质力量。
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中国,能否把读书与实践内化为一种人生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学习自觉,达到学以修身,学以增智,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之目的,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有志于改造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