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最新新闻
点击热门新闻
强化监管打通农村市场“毛细血管”
阅读次数:正在读取 /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20-01-16 /【字体:

中消协日前发布《2019年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回头看”报告》,其中显示的问题令人担忧。

2018年中消协组织开展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活动,发现存在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及过期产品等问题。之后中消协会同地方消协组织采取约谈、建议等方式,督促部分农村集贸市场进行问题整改。针对中消协发现的问题,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牵头6部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但从报告数据看,整治效果并不理想。

报告显示,所调查的60个市场今年实地体验得分62.26分,相比去年提高了1.56分,但仍处于及格水平。在2018年的调查中,60个市场中有49个市场涉嫌存在疑似问题商品,问题商品发生率为81.67%;今年,存在疑似问题商品的市场数量减少到36个,问题商品总体的发生率降低到60%,但这仍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而消费者的感受与体验得分基本趋同:今年消费者感知得分78.05分,比2018年提高了3.10分;超半数消费者认为集贸市场环境得到改善,但仍有超1/3的消费者认为集贸市场基本没有变化。

特别值得反思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和过期产品的发生率均有所下降,但“三无”产品的发生率反而明显上升:今年,发现32个市场存在“三无”产品,涉嫌违规发生率为53.33%,而2018年发现存在“三无”产品的市场为24个,涉嫌违规发生率为40.00%。

这样的结果显然未达预期。农村地区向来是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及过期产品等问题产品的重灾区,这一点毋庸讳言。原因其实也不难找。从市场情况看,我国农村地域广袤,村居散落,消费水平较低,小作坊式生产企业广布,这些企业生产条件、管理水平均相对低下,产品质量难如人意;从消费者情况看,农村人口知识储备不足,识假辨伪能力较弱(部分人限于消费能力知假买假的情况也存在),维权意识不强;从监管情况看,深入农村基层的市场监管机构不足,监管技术条件较差,相对于繁重的监管执法任务,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致力解决上述问题,比如不断强化农村市场监管力量与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农村集贸市场建立健全管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监督队伍,开展农村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所谓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就农村市场而言,“管”的作用更重要。但从实际情况看,“管”的思路和手段均存在不足,致使农村地区监管“毛细血管”不仅少,而且也未能完全打通。

中消协“回头看”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35个有宰杀生禽售卖的市场中,23个没有必要的资质证明,占38.33%;17个售卖儿童服装的市场中,9家市场没有标注材质、生产商、出厂信息或存在安全隐患,约占60个市场的15.00%;14个售卖生产用品的市场中,7家没有营业执照,占11.67%。如此高比例的市场经营者连资质证明、营业执照没有,在凸显经营者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严重缺失的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了市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有鉴于此,要解决农村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加强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打通监管“毛细血管”,是摆在第一位的工作。推行诚信经营黑名单制度、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普及法律法规及识假辨假知识等,是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建立农村市场治理长效机制,如完善全过程监管制度以及健全生产控制、监督抽查、追溯管理、案件查处移送等制度。同时依托村“两委”实施网格化管理,推动监管部门下沉力量,探索“职能部门+镇村联动”的多元共管模式。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